“正以處心,廉以律己”,出自明代薛瑄所著《從政錄》。意思是,以公正涵養心性,以廉潔約束自我。為官治政者唯有正心明德、克己守廉,自覺抵制歪風邪氣、節制私欲雜念,方能成就高潔品格與遠大志向。
心正則行端。古語有云:“心逐物為邪,物從心為正”,正以處心,就是要清心自守、正直正派,在面對考驗時,能明是非、辨善惡、分黑白,做到“以至公無私之心,行正大光明之事”。古訓“守正為心,疾惡不懼”揭示,唯有秉持公心,方能明辨是非、行事磊落。若心逐私欲,則處事偏狹,為官必墮貪婪;若心存至公,則用權謹慎,治政自顯清明。《朱子語類》云:“心者,萬事之原也”,心地純正,凡事出于公心,為人就會正派,為官就會清廉,用權就會謹慎,處事就會公道。心地不正,凡事出于私心,為人就會狹隘,為官就會貪婪,用權就會任性,處事就會偏頗。
廉以律己,就是要克己自律、持廉守節,在面對誘惑時,能否做到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”,考驗著為官者的定力、境界和修為。包拯“歲滿不持一硯歸”,謝公旦“百支金燭不動心”,況鐘“不帶江南一寸棉”……歷史上許多廉者之所以受人敬仰、青史留名,皆因深諳“白袍點墨,終不可湔”之理,他們以自律抵御誘惑,以知足摒除貪欲。唐代官箴著作《臣軌》中提到,“知者不為非其事,廉者不求非其有,是以遠害而名彰也。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,守清以保其身!绷疂,關乎名節操守和前途命運,只有知足知止、自律自持,不動貪念、不縱貪欲,才能禁得起誘惑、守得住清貧,從而成就光明磊落、坦蕩無私的崇高人格。
心正才能持廉,持廉方可守正,“正”與“廉”是為官從政的必備品質,是為政者必須恪守的底線。黨員干部從走上工作崗位之日起,就面臨著公與私、正與邪、義與利、廉與腐的考驗。凡事秉持公心、堅守本心、不帶私心,坦蕩面對自我、面對良知,才能始終堂堂正正做人、干干凈凈做事。無數優秀共產黨人為我們樹起了榜樣、立起了標桿。方志敏“經手的款項,總在數百萬元”,但素來安清貧、樂正道,堅持“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,是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”;谷文昌“不沾公家一點油”,堅持“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,把自己的腰桿挺直”;王繼才面對金錢誘惑時一口拒絕:“只要我在這個島,你們休想把這里弄臟”……廉為本,正氣存。廉正的處世準則、無私的思想境界、崇高的價值追求、良好的道德修為,是黨員干部練就強大心力和定力的基礎,從而在利益面前不改其心、在誘惑面前不移其志、在考驗面前不毀其節,做到公正剛正不偏私、清白清廉不徇私。
“為政者以正為本,以廉為先”。正以處心,心正則事正;廉以律己,官廉則政舉。黨員干部應自覺把他律轉化為自律,常修為政之德、常懷律己之心、常思貪欲之害,于獨知處、無人時正心誠意、修身養性,體悟“自我心存道,外物少能逼”的清廉之道,涵養“道德當身,故不以物惑”的浩然正氣,追求“見理明而不妄取”的精神境界,做一個一心為公、一身正氣、一塵不染的人。(蔡鎮元)
|